碧水東流,長江蝶變。8月31日傍晚,暑氣已散,在蕪湖市十里江灣人民公園,市民正沿著親水步道感受“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詩意。
一邊是生態優,一邊是產業興,蕪湖市正是安徽沿江城市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我省扛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責任,推動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取得顯著成效,沿江5市全部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環保取得新成效,發展質量呈現新提升,安徽長江流域已匯聚了全省70%的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成為安徽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
安徽出境水質
穩定在Ⅱ類優質水平
2024年我省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3.8%,較2016年提高15.5個百分點,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近5年連續超九成。2025年以來,長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質穩定在Ⅱ類優質水平,出境斷面監測指標一半達到Ⅰ類水平。
這一組數據的背后,是安徽省對長江保護修復齊抓共管的大格局。長江自江西入皖,流經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五市,蜿蜒416公里。位于長江流入長三角地區“第一站”的安慶,岸線占“八百里皖江”三分之一。其境內潛水河是長江流域皖河重要支流,是縣城和7個鄉鎮的飲用水水源地。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城鎮化步伐加快,潛水河生態曾存在不少突出問題,養殖場企業眾多,亂砍亂伐現象嚴重,污水處理設施不健全,水環境受到污染。潛山市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全面推進流域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近十年,潛水河水質總體為優,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擺在壓倒性位置
安徽近年來堅持問題整改與污染防治并重,切實擔起共同維護“一江碧水向東流”的重任,推動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對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問題,安徽逐一制定問題、任務、責任、標準“四項清單”,掛圖作戰、限時整改。“自查從寬、被查從嚴”工作機制、“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污水治理模式寫入國務院文件,并向沿江省市推廣。
記者從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江經濟帶發展處了解到,安徽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推進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及生物多樣性保護“7+1”行動。累計統籌爭取中央及安排省級財政資金200多億元,重點支持城市污水處理及管網、國土綠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項目建設。全省累計造林760余萬畝,修復退化林350余萬畝,撫育森林2700余萬畝,沿江5市全部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在長江中下游生態帶和長三角生態屏障方面作用更加凸顯。
江豚種群數量達279頭
“禁漁”顯成效
近年來,安慶市聚焦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三水統籌”,全市526個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到94%,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陸續增殖放流四大家魚、胭脂魚和中華鱘1萬尾等苗種超億尾。長江安慶段已經成為江豚種群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深度打造長江江豚“生態名片”。
安徽“十年禁漁”成效明顯,目前長江(安徽段)土著魚類物種數已達到78種,比實施禁漁前增長47%,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達279頭,比實施禁漁前增長7.3%。
長江流域已匯聚
全省90%的上市公司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科技創新則是塑造長江經濟帶發展新優勢的關鍵。
記者從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江經濟帶發展處了解到,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十年來,我省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性成果。2024年全省經濟總量超過了5萬億元,占全國和長江經濟帶的比重分別為3.78%和8.03%,比2016年提升了0.65和0.79個百分點。
2024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1.5%,比2016年提高11.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3.6%,比2016年提高20.3個百分點。安徽長江流域已匯聚了全省70%的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成為安徽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益顯現。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