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布局區域,安徽堅持創新驅動,加快高地建設、夯實基礎、優化生態,推動人工智能在重點領域加快應用,形成多點開花、重點突破的良好局面,示范效應持續顯現。
推進智能教育體系建設,打造智慧教學融合創新高地。首創以“學科引領、產教融合、政府統籌”為特色的省級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模式,構建“1+M+N”課程體系,重構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結構,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因材施教”創新方案入選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長三角人工智能十大示范場景”。成立了國內首個專注于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有力推動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深化人工智能農業應用,構建現代農業智能化生態。聚焦農業裝備與人工智能融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率先設立全國首個省級平臺——“農業智能知識服務平臺安徽省研發與示范推廣中心”。目前,我省已構建“天地一體”農業智能感知體系,利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預測、土壤分析和產量評估,形成全國領先的農業智能決策機制。多個地區已建設農產品溯源與智能農機協同系統,實現農事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全面賦能農業現代化。
構建低空智能運營體系,打造空天地一體化調度平臺。圍繞低空經濟與智慧物流,依托“空—地—網”一體化系統,打通低空經濟與智慧城市的聯動通道,無人機物流、城市巡檢等多場景應用加快落地。目前,我省已初步構建以通用航空為主體、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產業生態圈,全國首個城市空中交通樞紐港落地合肥,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同步在合肥設立,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強化前沿量子科技攻關,推動人工智能與量子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量子科技的融合,誕生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全國首個量子計算與數據醫學研究院等重大成果,率先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當前,我省加快邁向“從1到N”的規模化應用階段,圍繞“DICT+量子”打造全場景能力體系,推動量子科技產品在政務、應急、工業、金融等領域應用落地。
加快深空智能技術集成,構筑空天科技創新策源平臺。突破智能導航、環境感知、軌道規劃等核心技術,構建覆蓋探測、通信、決策等環節的空天信息能力體系,支撐我國深空任務。目前,一批標志性成果成功落地,首顆商業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海絲一號”成功發射并實現高質量成像;“巢湖一號”“合肥高新一號”及“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同步發射并完成關鍵技術驗證,構建地月“鵲橋網絡”。
拓展智慧醫療應用場景,打造人工智能健康服務體系。率先建設省立智慧醫院(人工智能輔助診療中心),被譽為“國內第一家真正的智慧醫院”。依托大數據平臺,構建覆蓋電子病歷、智能影像、可穿戴設備等多源數據的區域醫療體系,加快構建中醫藥大數據與知識圖譜,提升傳統醫學智能化水平。強化多元協同與系統集成,加快構建“人工智能+醫療健康”一體化發展格局,為“健康中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雖然我省在“人工智能+”教育、農業、醫療、低空經濟等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并形成多個典型應用示范場景,但整體仍處于起步躍升階段,尚需在基礎設施、原始創新、體制機制和生態構建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構建三要素協同體系,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夯實“新底座”。實現數據、算力、模型三要素協同發展,構建支撐通用智能演進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對塑造我省人工智能未來產業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依托產業大腦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數據共享樞紐和標注基地,破解數據共享難題,夯實數據基礎。依托合肥、蕪湖、宿州三大智算樞紐,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算力資源,建設測試基地和智算云平臺,推動公共云算力普惠,提升算力適配能力。發揮我省基礎大模型優勢,構建“通用大模型筑基—行業大模型深耕—垂直場景模型創新”分層策略,打通模型研發與應用關鍵環節,推動數據、算力、模型高效協同,為產業發展夯實技術“新底座”。
二是構建創新攻關共同體,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面對創新資源分散、協同不足的挑戰,亟需構建融合多元主體的創新攻關共同體,激發集成創新合力。以高校、大院大所為核心,強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協同模式,構建“企業引領—科研支撐—高校賦能”的三元聯動體系,打造任務導向型創新聯合體。推動鏈主企業牽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依托科研平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高校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打通產學研用全鏈條,提升資源整合效能,為產業升級提供持續的創新“新活力”。
三是構建現代治理保障體系,為人工智能發展注入“新機制”。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新要求,亟需通過制度創新引領技術變革。我省需在安全可控基礎上,通過機制創新激發活力,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加快完善適配人工智能發展的政策法規與倫理監管,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保障協同發力。強化統籌協調,建立“統一規劃、分級管理”的支持體系,出臺專項資金政策,支持高校、企業共建創新攻關共同體,并在項目、人才等方面優先支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夯實產業發展的制度基礎,激發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新機制”動能。
四是推進“人工智能+”全場景賦能,構建人工智能產業融合“新生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引領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塑造區域發展新優勢的戰略必然。聚焦我省“6178”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人工智能+”在全行業、全區域的深度融合。加快賦能制造業,推動智能汽車、新能源、智能家電等產業智能化轉型;推動融合應用空間布局,打造合肥都市圈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集聚區,培育長江(安徽)經濟帶“人工智能+制造”、皖北“人工智能+特色產業”、皖南“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等特色集群,全面構建產業融合“新生態”。
■ 張興義 呂釗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